日期:2025-11-12 21:25:41 标签:
这场风波,从白百何一条“还能这样操作”的微博开始,她以“受害者”姿态,暗示被《春树》剧组孤立、过河拆桥。
舆论瞬间引爆。粉丝和路人纷纷下场,脑补出了“沪圈排挤”、“资本运奖”、“剧组黑幕”等无数大戏,矛头直指制片人、导演,甚至“挂件男主”王传君。
在白百何的叙事里,她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、被轻视的、被隔绝在外的主角。 然而,当白百何工作室甩出聊天记录,试图“实锤”剧组时,舆情发生了180度大逆转。 因为那些截图,恰恰证明了剧组的说法:不是剧组孤立她,而是她自己“设立了壁垒”。 这场“翻车”,堪称是本年度娱乐圈“公关灾难”的经典案例。 规则是她定的,“被孤立”也是她喊的 要看懂这场闹剧,必须把时间线拉回釜山电影节。那是一切的“雷点”。
1. 釜山:愤怒的“照片”与“找我经纪人” 一切的起因,很可能只是一件小事:釜山《罗目》(《春树》)发布会的新闻照。 白百何发现,照片里只有导演和制片人。 她不满了。作为女主角,她认为自己被忽视了。 剧组的说法是,他们完全懵圈。因为新闻照是主办方选的,无需向片方确认。他们根本没意识到,白百何已经因此“有气了”。
于是,“报复”来了。 当电影在釜山拿奖,制片人兴冲冲地联系白百何,希望她作为女主角,能陪伴导演出席闭幕式——这是集体荣誉。 制片人联系了她一天。 第二天,白百何才冷冷地回复:“有工作找我经纪人哈”。
这句话,是她亲手筑起的高墙。 翻译过来就是:“你(制片人)不配直接跟我对话。” 制片人碰了一鼻子灰。最终,白百何没有出席釜山电影节的闭幕式。 2. 东京:剧组“遵守规则”的“错” 时间快进到东京电影节。 有了釜山的“前车之鉴”——电影拿了集体大奖,她都不肯来。 剧组会怎么想? 他们大概率认定:白百何没有拿到“个人奖项”,是不会屈尊出席活动的。
于是,在东京,剧组老老实实地“遵守规则”。 他们完全按照白百何的要求,去联系了她的“经纪团队”,通知她“可以正常回了”。 这在剧组看来,是“按规矩办事”。 但在白百何看来,这成了“孤立”她的铁证。 她愤怒地发了微博,内涵剧组不跟她“本人”沟通。
这,就是整件事最荒诞的地方:她要求别人“找我经纪人”,当别人真的只找她经纪人时,她又控诉“你们为什么不找我本人?” 她要的,根本不是“沟通”,而是“姿态”。她要的是剧组“求”着她。 矛盾的“喜悦”与“自费鼓掌” 我们再看白百何自己充满矛盾的发文。 她一面说,希望“共同庆祝分享喜悦”。她转头又质问:“我自费去给你们鼓掌吗?”
所以,她到底是愿不愿意分享喜悦呢? 答案很可能藏在另一件事实里:她在东京等了几天,等来的不是自己拿奖,而是“挂件男主”王传君拿奖了。 她发文指控“过河拆桥”。 但她工作室晒出的证据里,唯独,没有晒出那张片方通知她“可以正常回了”的截图。
这说明什么? 说明她和她的团队,是“知情”的。 她们只是对“沟通的方式”和“沟通的结果”(没得奖)不满意。 比“翻车”更可怕的,是“越界” 如果说,以上都只是“208万”(指代高薪酬明星)的“公主病”和“职场巨婴”行为。 那么,她接下来的操作,则彻底触碰了“人道底线”。
为了佐证自己的“委屈”,白百何在长文中,公开曝光了导演妻子患病的个人隐私。 这,已经不是“沟通失当”的范畴,这是“人身攻击”。 这让人立刻想起了她当年爆料高露“隐婚生子”的往事。
拿别人的隐私和病痛,当成自己“撕X”的弹药。 导演的回应,已经非常克制,只用了“恳请外界高抬贵手”。但“人道底线”四个字,已经说明了一切。 “打工人”不背这个锅 最可笑的,是她和工作室在发文中,反复提及“职场”,试图拉拢“普通打工人”共情。
这彻底激怒了公众。 普通打工人,不会有“208万”的酬劳。普通打工人,不会因为一张照片不合心意,就拒绝出席“公司年会”。普通打工人,更不会在“沟通不畅”后,就有能力掀起一场舆论风暴,让自己的同事(王传君)被“黑幕”的唾沫淹没。 她的“证据”,反而让所有“打工人”看到了: 一个难以沟通的、充满“雷点”的、随时可能“掀桌子”的甲方/同事,到底有多令人窒息。
结语 这场闹剧,本该是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,却被争议和“黑幕”的指控所充斥。 白百何和她的工作室,至今没有为那条“热评爆料”道歉,没有为王传君、导演和制片人遭受的无妄之灾道歉。 她以为自己是“手撕黑幕”的“大女主”,结果却演成了“自我中心”的“独角戏”。 电影是集体艺术,不是“唯我独尊”的秀场。尊重规则、尊重同事,比站在聚光灯下更重要。
(以上报道基于记者采访及公开信息整理,力求还原事实并传递行业动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