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0-20 16:20:01 标签:
10月初,张纪中夫妇为1岁女儿发布庆生与家书视频后评论区涌入大量恶评,杜星霖在10月12日回怼并称已收集证据准备走法律途径保护孩子 这次的矛头,居然指向了只有一岁的孩子
视频里,暖黄灯下,桌上还摆着没拆的生日帽,张纪中抱着小女儿笑得有点慈祥,镜头一转,评论像潮水一样灌进来 “岳父岳母受小婿一拜”等嘲讽翻飞,甚至有人用露骨话挑衅,尺度让人不忍看完 说白了,成人的八卦,被粗暴地丢到了一个还不会完整说话的孩子身上 杜星霖没再忍,她在视频里直白回击:“看到伤害孩子的言论,来一个,我骂一个” 她还强调多年网暴不断,这次更过分的是对未成年人的人身攻击与诅咒 更扎心的是,明明只是一个家庭的“家书”,希望孩子长大能看到父母的陪伴和温柔,却在公开平台上被解读成新的攻击入口
公众人物分享育儿日常,往往等于把家门打开一条缝,风也就更容易灌进来 换句话说,争议一直没走远 张纪中74岁,杜星霖43岁,年龄差31岁是事实,三孩也是事实; 但道德评判不该朝未成年人砸过去 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在“平静区” 2016年,张纪中与樊馨蔓离婚 樊馨蔓曾公开指称他在美国“金屋藏娇”,对象正是杜星霖;
一年后,两人领证 对比过去,网络对“老夫少妻”的纠结几乎是固定反应,翁帆与杨振宁的婚姻也曾被围观,但两段关系的生活模式与发展方向很不一样 有人总想用一种公式解所有婚姻,可现实偏偏不做数学题 张纪中的个人履历,是另一面镜子 老北京小胡同里长大,多次报考艺术学院落榜,插队、看书、再试,再转到话剧院打杂、跑腿,后来做制片 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点名到现在,仍是他履历里的硬骨头 风光年岁的背后,也有情感的曲折与选择,不必遮掩,但也不必把对他的态度延伸到孩子身上
把大人之间的爱与恨,投射到婴儿,是从社会底线往后退 法条不是摆设 《民法典》对名誉权、隐私权有清晰保护,针对侮辱、诽谤、恶意骚扰,受害者可以要求删除、赔礼、赔偿,还能追究平台的管理责任 有业内人士提到,如果评论涉及猥亵、威胁等,更可能触及治安管理甚至刑法的边界 平台不是风平浪静的池塘,它有义务把污水隔离出去 这话听起来像公文,但在孩子遭遇恶意时,才会变成具体的盾牌 当然,舆论不是只靠法律收尾
公众人物展示私生活,既能聚人气也容易引火,边界怎么画,是每个家庭都要重新讨论的事 我理解他们想留下一封“家书”的心情,父母总想把温情装进盒子,让孩子长大后打开看见 但在流量密集的平台,温情会被二次加工,有人泼墨,有人糊涂,有人逮着戳痛点 这不是劝退,而是提醒:隐私和展示之间,留一指的空,会让生活更稳一点 更现实的一层,是商业 两人过去曾合体直播带货,家庭人设一度是吸粉利器 如今网暴升级,品牌方会重新评估风险,合作可能放慢,直播间的气氛也会被“道德讨论”稀释
这背后并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,而是内容生态对“争议”的偏好改变了商业逻辑 当家庭叙事成为舆论场的公案,收益与代价都会再被算一遍 在情绪里多问一句:谁来为这场网暴买单? 平台、评论者、当事人,恐怕都不能缺席 平台要管,该删就删; 评论者要收手,人身攻击不该越线; 当事人也要学会为孩子挡风,重新审视公开的份额
如果这场风波能逼着所有人多想一步,那孩子受的委屈,至少能换来一点制度与习惯上的进步 我也好奇他们的下一步 杜星霖称已收集证据,是否真的启动法律程序、是否公布处理结果,都是值得关注的看点 与此同时 张纪中夫妇会不会继续在平台上分享家庭生活,或调整展示的尺度,同样影响后续舆情走向 在有限的选择里
把孩子先放到安全区,是永远不会错的选项 爱不该被年龄挂号,恨更不该朝孩子倾倒 成年人在网上互相“对线”,多少还能扛; 一个一岁孩子扛不住,也不该被逼着扛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,屏幕另一端也是人 愿这场争执 别再从大人延伸到孩子,别把婚姻故事写成未成年人的受伤史
如果一定要争
就把理争清,把法说明,把界划好
别把坏情绪留给最脆弱的人
这句老话不新,但在今天,还管用